发布时间:2025-01-19 作者: kaiyun体育官方网站入口
2024年3月,美国运动相机巨头GoPro,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一份文件。
为了应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和经营压力,为实现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GoPro将再一次展开,全世界内的裁员,裁员比例为4%。
截止2023年底,GoPro的员工数量大约为930人,乘以4%,也就是差不多三四十个人。区区三四十人的裁员,跟大厂们动辄几百上千号人的裁员比起来,看起来,规模并不大,甚至根本不值一提。
而为了避免裁员风波,GoPro也是准备了一份“厚礼”,总计200万美元的预算,只求各位神仙能安稳回家。
这一般的企业,只能把优势玩成垄断,从而掌控一个行业。但是GoPro,它不同,它能把一统天下的剧本,生生玩成“三国争霸”。
从曾经独霸全球的运动相机龙头,到如今8年裁撤50%的员工,只为省那几百万美元的员工开支,GoPro是如何落到如此境地的呢?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如何从一个小众领域,运动相机,窥视中国智造,这不平凡的十年。
不管这个GoPro Hero在现在看来,是如何如何的简陋。但是,在18年前,这玩意确实已经是跨时代的产物。
虽然现在的我们看Vlog,肯定是本着,有4K,绝不看高清,有高刷,绝不看60fps。甚至经常会吐槽,1080p的片子,还是有点糊啊!
但是,也就是2006年的时候,就是我在新加坡读书那会儿,对于一个户外博主来说,一个能拍240p运动视频的相机,真的可以可以称为神器了。
作为运动相机的鼻祖,GoPro在2006年推出了初代Digital Hero。虽然这款相机能录制的视频时间,最多只有10秒,最高像素也就240p,怎么看都跟跨时代,沾不上边。然而在当年,Digital Hero,确实是很多运动博主,梦想成为Digital Hero的开始。
从零台到百万台的销量,GoPro用了5年多的时间。然而,从100万销量到500万销量的跨越,GoPro只用了不到3年。
在Kodak、Sony、理光、卡西欧等一众竞争对手,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GoPro就完成了,从入场到占据全球市场的跨越式发展。
在当时,别说财大气粗的Sony了,就是理光、卡西欧等等厂商,那也是在数码相机领域,深耕多年的存在,技术方面根本不用说。初出茅庐的GoPro和他们相比,有可比性吗?显然是没有的。
不过呢,也正是因为当时的各大厂商,都还沉浸在数码相机的内卷之中,斗得不亦乐乎。所以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时代,变了。
2010年之前,全球相机市场,还是数码相机的天下。而之后,销量从2010年的超1.2亿台,跌至2019年的1520万台,十年时间,跌幅超过80%。
这段时间里,不管各大相机厂商,比如Sony和理光,如何挣扎,接二连三地推出怎样的高像素、低价格的新产品。市场,就是不买账。而传统数码相机销量暴跌的原因,就是你手里,现在正用来看视频的,智能手机。
因为它的出现,极大地简化了曾经那套复杂的拍照流程。拍照、修图、分享,只要几秒钟,也只要一台智能手机就够了 。
90年代就有大哥大了,2000年左右的手机也都可以拍照了,为什么直到2010年,手机才开始慢慢地取代相机呢?
2000年时,我们用的网络叫2G,网络的速度差不多9 kb/s,对比一下,今天5G的网络速度是2.5 gb/s,也就快了不到30万倍。
那时候,没什么书,什么音,什么博,你想分享照片,那就只能发彩信,彩信你懂吗?照片可能是500万像素的,也可能只有10万像素,但你却要付几块钱的网络费用。
直到网络传输,让我们大家可以随意交换信息的时候,什么博出现了,什么信也出现了,阿B也在已经在路上了。你拍完照片,立马就可以让不止一个人看见,而费用,几乎没有。
当科技爆炸的底层建筑铺设完毕,自然会有人去改写历史。不过这件事情的本质,其实是如何洞察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因为在数码相机被发明出来以前,在什么画质、光圈、焦段等等专业名词诞生之前,我们真正想要的,其实是一个能够即时记录与分享日常的影像工具。
所以与其说手机让数码相机衰落,倒不如说,手机的出现,分流并承接了普通人对于“出片”的需求。——这也正是影像自诞生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势”。
就像以前,出门必备“身手钥钱”,但是随着手机智能化,以及高速网络在全中国的覆盖度慢慢的升高,身份证、钥匙和现金,早就慢慢的变成了了上个时代的产物。
现在我们出门,就只需要一个手机,就什么事都可以搞定了。但是,数码相机真的就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其实并没有。
说一个你可能会诧异的数据,现在的整个数码相机市场,其实和巅峰没差多少,2010年卖多少,2024年,该卖多少还是卖多少。然而,数码相机的市场占有率不是减少了80%吗?确实,但是这丢失市场占有率,其实都被数码相机衍生出的细分赛道夺走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手机确实可以能满足绝大多数的日常拍照需求。但是,当场景来到了户外,当人们踩上滑板,做出一系列炫酷的技巧,挑战自我,当人们纵深跃入海底,在蔚蓝的世界中偶遇新奇的生命,当人们驾驶着摩托,驰骋在百里画廊的山水之间。
谁也不想拿着好几公斤重的专业设备,抗上几个小时,谁也不能接受一定不可以错过的瞬间,因为画面过于抖动,毁于一旦。更别提,因为进水,而损失一个上万块的手机了。
防抖、防水、防尘、重量、耐造,这些当时手机都做不到的刚需,让我们急需一个全新的设备。
从诞生到市场占有率达到76%,销量一年突破2000万台,运动相机,只用了十年。这十年中,最大的受益者,无疑就是GoPro。
时间来到2014年,此时的GoPro,慢慢的变成了了运动相机的代名词。买运动相机,那就是GoPro,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美国的独角兽公司数进入井喷期,一个属于美国科技巨头的黄金时代应声开启。
Uber、Airbnb、LinkedIn等独角兽企业,率先冲入市场,在移动出行、住宿和职场上创造了全新的玩法,成功抢到了第一桶金。
SpaceX、Tesla和Palantir等硬科技独角兽,则接过接力棒,在航天、汽车和网络安全领域开疆扩土。
老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GoPro也搭上了这波美国的科技革命浪潮,成功抢占了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GoPro的上市并不是以硬件发展作为其潜力的证明,而是以进军内容产业为承诺,才得以成功上市。毕竟对于美国企业而言,科技本身的重要性?哪有玩资本更重要?所以能上市,才是最重要的。
于是,仅仅3个月,GoPro的股价飙升了140%,春风得意的GoPro,公司市值一度达到了130亿美元,一切都在朝着既定的剧本发展。
当时,在部分美国媒体的眼中,他们一度认为,能与GoPro的创始人Nick Woodman相提并论的人,似乎只有乔布斯了。然而,比起GoPro的一飞冲天,更让人感到离谱的却是,GoPro的一落千丈。
在上市后的第一年,GoPro的净亏损达到4.19亿美元,曾经坚信GoPro的市场,开始动摇。
第二年,2017年,GoPro再次交上了亏损1.83亿的成绩单,整个市场都在颤抖。
此时,动摇的已经不单单是市场的信心了,就连GoPro自己,也开始陷入自我否定。
2016年,刚刚上市的GoPro,拥有超过1500名员工。用“公司发展上升期”,这7个大字来形容GoPro,再合适不过了。但是随后,GoPro就陷入了接二连三的裁员之中。
到了2024年,经过多轮裁员,GoPro的员工数,已经锐减至不到900人。对比之下,目前全球出货量前二的另一家运动相机厂商,来自中国的影石Insta360,在2018年时,还只有200名员工,但是到了2023年,员工数却激增到了1500人。正好和GoPro,完成了换位。
在持续亏损中,GoPro的市值也开始快速缩水,相比巅峰辉煌时刻的130亿市值,GoPro现在的市值,只有3亿美元了,缩水幅度达到97.5%。
这让人不禁好奇,难道是运动相机市场也开始萎缩了吗?恰恰相反,当GoPro市值暴跌的时候,全球市场却在爆发式地增长。
根据Frost&Sullivan在2023年十月发布的,全球智能手持影像设备,市场发展白皮书显示,至2022年,全球手持智能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64.3亿元,增长到2022年307.5亿元。
市场慢慢的变大,但GoPro的蛋糕,却越来越小了。GoPro的营收从2015年超过16亿美元,到23年只有10亿美元了。
虽然啊虽然,虽然我们一提到运动相机,GoPro的名字,或许仍然会被人想起。
但是,市场的反馈,或许才是更真实的表现。而真实的表现就是,买GoPro的人,慢慢的变少了。
在运动相机这一产业,GoPro无疑是先驱者,也是垄断者。因此,任何后辈在GoPro的眼里都不值一提,更不要说会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挑战自己的王位了。
然而出乎GoPro意料的是,真的有中国企业逆袭了自己,而且逆袭自己的道路,不能说和自己当年击败老一代相机厂商的套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如出一辙了。
老牌巨头GoPro虽然年年下滑,但余威犹在;无人机霸主大疆,19年发布运动相机产品线加入混战,成为了一方豪杰,虎踞江东;而最后一家,也是目前GoPro最大的竞争对手,运动相机全球市场的出货量隐隐有着要走向第一的势头,同样一家同样来自深圳的公司,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影石Insta360。
如果说大疆做运动相机多少沾了“无人机”的光,那么Insta360的崛起之路显然是更难的。既无品牌势能、背后也没有大资本撑腰,Insta360是通过了一个新生的概念,全景相机,在属于GoPro的领域中,夺取了市场,一如当年在数码相机领域脱壳而出的GoPro夺取世界各大相机厂商的蛋糕一样。
那么,为什么全景相机可以让Insta360不断掠取GoPro的市场占有率呢?
你应该在短视频上看到过很多视角独特的画面,这些个画面都来自于全景相机。全景相机,依然是运动相机,但又不完全是。
为什么现在的运动视频,会慢慢的倾向于使用全景相机,而非原来的运动相机呢?其实我们大家可以拿最近两年,在国内爆火的公路车来说说。
小时候,我们总能听到大人们会说,一心不可二用。长大了才明白,一心二用?还玩的转?可太难了。这么高级的技能,是我不配了。是的,要一边运动,一边拍摄,是很难。那么,运动的时候,带个专属的摄影师不就好了?
可是,找一个技术过硬,还能乐此不疲地给你拍视频的人,那是否更难了?要么费钱,要么,更费钱。
而这就是Insta360厉害的所在了。当年的Insta360提出了一个理念,就叫,属于你的专属跟拍摄影师。只需要一个小小的运动相机,你就可以出门自带摄影师,运动拍摄不再求人。让一款超高的性价比的产品,直接解决你的痛点。
但是,如果仅仅是如此的话,那么GoPro,也可以啊?所以,Insta360想要胜出,仅仅是专属跟拍,肯定是不够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电影,需要好的剧本,和掌控力超级牛的导演。比如《泰克尼克》的背后有詹姆斯卡梅隆,《星际穿越》的背后有诺兰。而拍运动视频,拍vlog,想拍好,是相同的。
你得提前想好,要拍哪些镜头,转场该是如何的,得取哪些景。麻烦吗?太麻烦了。
其实,对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说,我究竟能拍出什么,那完全取决于我在拍什么。至于最终效果,我拍的画面里,究竟是牛是马,那就不是我能掌控的。
总不能,拍完之后再后悔,然后再去运动一次吧?懂的都懂,那些珍贵的瞬间,堪称人生照片的镜头,往往只会垂青你一次。
针对这点,Insta360在当年,提出了一个“先拍摄后取景”的玩法。意思就是,你也别去想拍什么,最终效果怎样了。多个角度,多个镜头,一个不差。Insta360全都你拍下来。
等你运动完了,坐下来看,你能自己慢慢挑选。反正全景都在这了,你总能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面。
“全景相机”这个理念模式,是Insta360在持续调研调查后,发现且证实的,更符合运动场景的拍摄需求的模式。后来,大批运动博主也就逐渐开始选用“全景相机”作为自己的吃饭工具。因为,它确实,大幅度的降低了重拍的风险。也避免了错过精彩瞬间的遗憾。
不过,虽然“全景相机”是Insta360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但是,在Insta360发布首个产品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品牌,在稍微早那么一内内的时候,就推出了全球第一款360度全景相机。
这家公司呢,就是创办于1936年的日本理光。小小的身位领先,对于一个新生企业,能有多致命?不用我多说什么。
并且,因为当时刚好赶上了第一波VR浪潮,所以后面还有各种针对VR开发的全景相机,层出不穷。各家大厂,疯狂加注,开杠杆,玩命砸钱,一副誓要堵死行业冒出新独角兽的可能。
另一方面,运动相机的竞争环境也已经十分恶劣了,2010年,随着计算机性能、图形处理技术的进步,GoPro把运动视频的底线p,卷画质,就为了提高门槛,防止别的企业竞争。
所以Insta360一出道,拿的是地狱难度副本。就算是现在倒回去看,也很难想象,Insta360是如何避免被各种坚船利炮的炮火所波及。然而,在Insta360成立的三年后,这个来自中国的“无名之辈”,却让全世界,记住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说,GoPro赶上的是美国的科技浪潮,那么Insta360乘上的就是中国智造崛起的东风。
Insta360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政府恰好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估计GoPro是不会看中国的政策文件,所以也没当回事。因此无论是Insta360发布了第一款概念产品,还是正式对外发布全景相机,进军全新赛道。GoPro是一点没把这个和自己一样,站在时代浪潮上的Insta360,当做正儿八经的竞争对手考虑的。
GoPro啊,是一点中国历史都不看啊,夫差你不认识,勾践你总该听说过吧?当然,后话是,口嫌体直的GoPro也在2017年,推出自己的全景相机产品线GoPro Fusion。
但2018年这一年,Insta360不仅成功击败理光,更是直接超越GoPro,一举成为了全世界全景相机出货量最大的品牌,并且就此坐稳了,行业的头把交椅。
2020年,随着Insta360在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达到35%,理光的市占率来到了28%,而GoPro仅剩下23%。
到了2021年,Insta360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再一次大跨度提升,达到了41%,而理光的市占率仅剩下22%,GoPro的市场更是只有19%了。
而当Insta360逐渐做大后,GoPro能做的,也就只剩下扼腕叹息了。
再后来,Insta360进一步吞并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独占全球超过50%的市场,之前还能一战的GoPro、理光联盟,到这时,已经再也无法与Insta360抗衡了。
插一句:理光的销售主要面向to B市场,全景,但不运动,这里就不展开了。但它也是日本企业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大家感兴趣之后我可以再单开一期,讲讲日本制造的荣耀与失落。
在群雄并起,生死时速的年代,Insta360凭借全景加运动相机这个独特的品类,终究是拿下了自己的赛道。其实GoPro也挣扎过,它在2019年再一次推出了GoPro Fusion的升级版,GoPro Max,誓要扳回一城,但仍毫无水花。
为什么曾经的领先者GoPro这次却不行了?也许,是因为Insta360比GoPro,更懂用户。
GoPro和Insta360的目标客户,热爱滑雪、跳伞、蹦极、赛车和冲浪等等极限运动,他们喜欢拍摄,但追求的不是拍摄本身,而是“出片”。
一次运动拍摄,随随便便就是几十分钟的高清录像,那再要剪辑,配乐,包装成最后的视频,给自己看,让自己满意都十分艰难,更不要说还有多少欲望和精力会再分享给朋友了。
所以运动相机往往是用着用着,就越来越懒得用,然后就变成了吃灰神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难逃挂上ebay或者某鱼的结局。
是不是听起来似曾相识?和手机取代传统数码相机的过程一摸一样。这正是隐藏在各种规格参数下的,用户始终不变的最真实的需求。为什么GoPro就没掌握这个优势呢?我们先按下不表。
2016年,Insta360的第一款产品Nano,就获得了苹果mfi认证。2018年开始,Insta360的第一款全景运动相机,ONE入驻了Apple Store。大家都知道,苹果零售店的坪效是全球第一,前2年数据大概在36.7万/平方米,至今无人超越。所以它对于入驻产品的要求也是极高。很有意思的是,当时Insta360入驻时,GoPro也在里面,但目前,Insta360已经变成唯一一家了。
2018年,Insta360与adobe达成合作。因为全景视频的特殊性,Insta360其实是有自己的软件和手机app来帮助用户做剪辑。而这次合作,让用户都能够在PR这款更大众的剪辑软件上剪全景视频。
2020年,Insta360成为第一家和徕卡合作的运动相机品牌,联合画质,并推出了一款一英寸底的运动相机ONE R,让运动相机的画质上了一个档次,能够说是天花板了。
去年,Insta360又开始和佳明手表、苹果手表合作,让带着手表骑行的用户,能够把速度、海拔、方向、坡度等运动轨迹,叠加到相机拍摄的画面上。各位可以回忆一下,平时朋友圈有多少爱晒跑步轨迹的?就能理解这个事情对于骑行用户多着迷了。
大家发现没,这些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让用户更喜欢拍视频,更出片。
从拍摄到剪辑到生态,始终把用户感受放在首位,考虑到用户玩转视频拍摄,这就是Insta360的道路。
而同一时间的GoPro,却走上了另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此时的GoPro在经过快速地发展,成功上市后,已经稳稳坐在了运动相机老大的位置,慢慢的开始摆烂了,它坚信这样的领域,它已经再无对手。自然对于后起之辈,如Insta360这样的小卡拉米,根本没放在眼里。
如果能稳稳赚钱,甚至减少相关成本赚更多的钱,又何必费力不讨好地去升级设备呢?所以,GoPro在设备更新方面,比起苹果,应该更当得起挤牙膏的楷模这一称号。毕竟,它能把删除一个功能,当做是一次迭代。
GoPro自信,在运动相机这一个市场,它已无对手,于是,它的目光开始看向其他领域。
放松警惕的GoPro决定,跨界去做航拍无人机。而至于为什么是无人机?那还要追溯到GoPro和大疆之间,亲密无间的合作。
最开始的时候,大疆是专注做无人机飞控技术的公司,并没有摄像头技术。于是,大疆找到了GoPro合作。
随着搭载GoPro的大疆的诞生,GoPro忽的发现:这无人机这样的领域,未来不可限量啊!我是否能再多吃一点呢?
于是啊,它的贪欲就动了,直接提出,我要2/3的利润,而且并没有给大疆太多的回旋余地。
这谁受得了?双方自然是不欢而散。但贪欲这东西,一旦形成,就很难消除了。分道扬镳的大疆,开始专注自己的领域。而GoPro则马上找到了另一家,中国无人机公司零度智控,当然最后还是因为利润问题,不了了之。
于是,两度碰壁的GoPro,选择自身单干。2015年才开始研发,2016年GoPro的Karma就上市了。速度之快,也确实有点厉害。
但或许是因为Karma这一个名字取得有问题,karma啊,你懂吗?仅仅是16天后,由于电池故障,Karma的炸机事故频频发生,GoPro无奈召回了所有销售出去的无人机。等待Karma在2017年重新上市的时候,消费级便携式无人机,早已经是大疆Mavic的天下了。
在新领域的业务转型撞了满头包的GoPro,心想还是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但当它转头看向自己的老家时,却发现,老家被偷了。
2021年,lnsta360的营收超过10亿元,相比2017年增长了近10倍。2022年,营收突破了20亿。2023年,营收翻倍,达到了40亿。
与之相对,老家被偷的GoPro,在经过了2022年断崖式下跌后,在2023年迎来了公司的关键转变,一举扭赢为亏。
从Insta根据公布的信息来看,2024年,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超过了80%,主要以欧美、日韩市场为主。
在国内,我们对GoPro感受到的困局可能还不明显。而到了国外,Insta360给GoPro造成的压力,却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一面是GoPro的因循守旧,抱着核心产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一面是Insta360不断扩充产品线,在不断攻陷GoPro的阵地的同时,开辟着新的影像产品和市场。
Insta360逆袭GoPro,其实展现的是中美两国科技公司,在发展上的不同理念。
美国企业,素来以“科技主导型”著称,科学技术实力是美国保持全球竞争力的主要支柱。所以美国的跨国企业,喜欢掌控产业链最高端科技,然后向全球各国布局产业链。
而中国企业所依托的,是强大的智造能力,聚焦产业的精细化。比如GoPro,它在拿到了市场主导以后,不是没有搞垄断,而是只想搞垄断。不是只想做简单的资本扩张,而是想实现对新诞生行业的封锁。它和大疆合作,想要控制全新的无人机市场,在与大疆合作破裂后,不顾一切,孤注一掷地和大疆展开了正面硬刚,最终招致惨败。
对于手拿把攥的运动相机领域,当时的GoPro并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怎么来实现技术突破,如何更好地从用户方面出发,又让Insta360悄然崛起。
不过,对于美国企业或者美国资本来说,重要的本来就不是科技本身,而是利用科技实现占领。
本质上,玩的还是资本。所以,GoPro该争必须去争,输了就输了。资本还会前往下一片希望之海。
但是,Insta360则不同,它所依仗的,是它的立命之本,就是运动相机之下的一个细致划分领域,就是专精自己的赛道,不断探索,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并用技术,用需求驱动技术创新,用技术创新造出更多的新产品线,实现蚕食GoPro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Insta360创始人刘靖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达过:相机本身其实不是消费者需要的完整方案。假设一个男孩有一个完美的相机,他大概率还是不懂怎么把女朋友拍好;如果是拍视频,还存在拍完不会剪辑和调色、不会用镜头表达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用户足够有钱,他其实不需要相机,而应该找一个跟拍摄影师。从相机到一个专业摄影师之间的 gap,就是我们做技术储备的方向。
所以从2018年开始,Insta360开始就投入AI研发,开始卷自动剪辑——而这一道路的终点,等待的肯定不会是GoPro,但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所以本质上,Insta360的成功离不开的是技术。而一旦“技术”突破了“资本的打压”,市场就要易主了。
正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席卷全球一样,而这其中的核心,不过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增加到31.4%,这个比例已是美国和日本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总和。
美国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这一定是有人在搞恶意竞争,却从没想承认,这是美国企业理念,本质上的问题。
资本的目的是什么?比如一个资本家GoPro,它原本在这一个市场中的占有率是100%,收入是10个亿美元。它还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吗?有肯定有,但也就有那么一点。
对于它来说,这个资本领域,它已经完全占有了。它可完全躺着赚钱,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比如,如果世界上只有谷歌、微软和GoPro,那么这三家公司就掌握了所有的资本。美国的资本占有率达到了100%,公司的体量,或者说资本的体量,就完全由这三位老板来定义了。
那么资本的力量,就可以定义,1块钱买1吨黄金,也可以定义100块钱买一袋面包。数值就毫无意义了。这就是美国想要的理想世界。
可是现实中,多少国家和公司,竞争异常惨烈。于是,美国的目标就变成了,在所有的领域,极尽所能去占有。占有率越高,话语权越重。
而到了细分市场,比如,GoPro 的市场占有率是100%,那就意味,它能够随意地决定运动相机怎么发展,哪怕十年了,还在用初代Hero,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
但是此时,Insta360的出现,把整个市场的规模变成了44亿美元,假如Insta360和GoPro一人一半。虽然看起来,对于GoPro而言,它确实是多了12亿;但实际上,它失去的是50%的市场,是要面对转瞬即至的般的惨烈竞争,甚至,随时都可能会被踢出局。
这不是GoPro想面对的,也不是美国可接受的局面。所以,美国得想办法把Insta360踢出局,让GoPro重新成为这一个市场上,唯一的主宰。
但是,一心只想搞资本的GoPro,又怎会是竞争的过一步步稳扎稳打的Insta360呢?
一个想要靠资本掌控世界玩躺平;一个想要靠着专精某些科技的挑战者,注定啊,水火不容。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希望这期内容,可以让你对Insta逆袭GoPro的故事,有一些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