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牵华为,右牵大疆

缺口巨大却“亏得胆战心惊”充电桩痛点如何破解



发布时间:2023-11-25 作者: 新能源产品

  3月1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新能源电动汽车消费与公共充电桩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无固定车位、场地有限、物业不允许或不配合、基础设施配套不成熟等成为当下充电桩安装难的主要痛点;超八成的受访者希望各运营商统一收费标准。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能源供应装置,近几年在“新基建”热潮下,充电桩行业呈现加速发展的新趋势,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5月全国汽车充电桩保有量358.1万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001万辆,车桩比约为1︰2.8,远低于预期规划“一车一桩”的目标,充电桩缺口依然巨大。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一直增长,车桩比不协调,充电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发展。

  中消协的调查的最终结果显示,用户一般是通过自有充电桩、共享充电桩以及小区或公司内的公共充电桩充电,占比在22%-26%之间,15.4%的接受访问的人在小区外路边的公共充电桩等地充电,部分受访的人选择商场、影院等地附带的公共充电桩充电。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95.1%的收房的人说已安装了厂家随车赠送的充电桩,但一二线城市未安装随车赠送充电桩的比例比较高,分别占比38.5%、33.1%,三四线城市比例相比来说较低。其主体问题出在没固定车位、场地限制、电容量不够、小区或物业不允许等。

  公共充电桩也是新能源车用户关注的重点,调查显示,超七成受访者距离公共充电桩3公里之内,21.9%的受访者距离公共充电桩3-5公里,极少数受访者距充电桩的距离超过5公里。在排队等候方面,40.9%的收房的人说随到随充,从来不用排队;39.8%的收房的人说多数时候不用等,16.3%的收房的人说少数时候需要排队。

  很多公共充电桩存在布局不合理、服务费高、充电慢等问题,其中部分充电站采用交流慢充模式导致使用率低,甚至部分近乎废弃的问题。

  公共充电设施总量不足,现有设施利用率又比较低,呈现出“有车无桩”和“有桩无车”的尴尬局面。这种汽资源错配,极大限制了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增速。

  随着新能源汽车加速“驶入”寻常百姓家,充电产业也热了起来,资本竞相涌入充电领域。天眼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充电桩相关企业24.9万余家,其中,2022年1-7月新增注册企业5.4万余家,1-7月新增企业注册增速达41.9%。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江苏以及河南,三地相关公司数位居前列,分别拥有3.2万余家、1.9万余家以及1.7万余家。

  但暴增的充电企业并未给充电产业带来良性发展,而是使产业陷入了价格混战局面。

  充电桩行业入门门槛低,造成前期建设的充电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充电问题频出,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权益。另外,前期充电桩运营商的盈利模式主要是收取服务费,收入来源单一,因其投入大、利润小、回报周期长,导致不少运营商一直处在亏损状态,严重阻碍了运营商的整个运作计划。

  充电桩是一个严重依赖烧钱的重资产投入和高运营要求的产业。据光大证券分析模型测算,以6万元的单桩成本计算,根据各地的指导价取0.6元/kW的充电服务费。假设单桩利用率为 5%,即每天使用1.2小时,60kW的直流快充桩的投资回收期需要3.8年,要再算上虑运维、土地、建设等另外的成本,这个期限还要被拉得更长。

  在充电桩行业,即使是像特来电这样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不挣钱,更别说数十万家中小企业。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曾在公开信中表示,“特来电成立前四年亏得心惊胆战,也不知道行业拐点何时才会出现,前几年累计亏损12亿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特来电公司2016年亏损2.9亿元,2017年度亏损1.9亿元,2018年前三季度亏损约0.4亿元,2020年亏损7769.62万元。2021年,特来电才实现了盈利,但毛利率只有8.24%。

  机构预计,在2030年车桩比1:1的目标约束下,未来十年充电桩市场总投资额近万亿元,预计2020年至2025年累计市场空间超千亿元。然而,自2014年开放社会资本充电桩运营至今已有8年,当前即使公用充电桩运营商中的头号玩家的利用率长期维持在6%以下,未达到盈亏平衡点。目前绝大部分充电桩企业未能摸索出一套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尽管充电桩数量在一直增长,但企业却陷入了安装越多,亏损越多的困局。显然,这并不利于充电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越建越亏”的背景下,充电桩企业扩张积极性显然会受到打击。而“盈利难题”影响的不只是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利润,更影响新能源车主们的充电体验:若充电桩建设速度追不上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的速度,那么充电难题将会促进加剧。

  从根源上来说,用户充电难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充电桩资源的错配。高峰期一桩难求,低谷期又造成大量充电桩闲置。而大部分充电企业对电动汽车在哪些场所有充电用电需求缺乏调查分析,现有充电设施隶属于不同的商业主体,缺乏互联互通。

  “一车一桩”并不是新能源汽车充电市场的终极目标,只有资源的最大化、最高效利用,才是市场的最终目的。也只有资源利用最大化,才能使去参加了的企业获得应有的回报。

  解决充电难的问题是需要从全局方面出发,做建设的“加法”,改变之前“有新能源汽车才有充电桩”的观念,提前规划布局,企业要合理评估充电设施,科学布局充电桩建设。同时要加强日常运维服务,提升用户充电便利性。

  政府有关部门则需要在充电设施统一性方面加强力度,推进充电桩标准体系建设,从充电速度、相互连通、支付系统等方面制定新的标准,统一主流快充协议,确保充电桩适配所有车型。针对不同运营公司APP操作平台信息不互通的问题,建立相互兼容的应用平台。在电池标准方面,从形状、体积到安装统一标准,推广充电站直接换电池技术,减少充电等待时间。

  在私人充电桩安装方面,由于居住地物业不配合、居住地没固定车位等因素,私人充电桩的安装量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有关各方还需要做管理的“减法”,解决重建轻管、各自为政等问题,推动现有设施升级,充分的发挥作用,从而匹配市场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