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 产品中心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改革开放后,电力需求激增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地发展期,技术自主化水平明显提升,特高压输电、新能源设备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进入21世纪,行业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加速转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设备快速崛起,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成为新增长点。
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历经七十余年发展,从建国初期的技术空白到如今全球领先的产业规模,已成为支撑国民经济与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柱。20世纪50年代,行业以仿制和技术引进为主,逐步构建了涵盖发电、输变电、配电的完整产业链。改革开放后,电力需求激增推动行业进入快速地发展期,技术自主化水平明显提升,特高压输电、新能源设备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进入21世纪,行业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加速转型,风能、太阳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设备快速崛起,智能电网、储能技术成为新增长点。
电力设备是指在电力系统中进行输配电、变换电压、保护和控制等工作的设备,最重要的包含发电设备和供电设备两大类。发电设备如电站锅炉、蒸汽轮机、燃气轮机、水轮机、发电机与变压器等,基本功能是将各种能源(如化石能源、水力、风力、太阳能或核能)转化为电力;供电设备则包括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互感器、接触器等,负责将电力从发电站输送到用电地点,并在输配电过程中进行电压的变换、保护和控制。
当前,中国电力设备行业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变压器、电线电缆等细致划分领域产量持续增长。政策层面,《能源发展的策略行动计划》《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为行业指明方向,推动绿色化、智能化升级。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欧美企业技术壁垒与新兴市场本土化生产趋势并存,倒逼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布局中寻求突破。
在政策扶持、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驱动下,中国电力设备行业正站在新一轮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传统火电设备市场因能源结构调整逐步萎缩,水电、核电设备需求趋于稳定;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配套设备及储能技术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引擎。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成熟与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推进,进一步拓宽了输变电设备的市场空间。然而,行业仍面临核心技术“卡脖子”、低端产能过剩、国际标准话语权不足等挑战。如何在绿色转型与数字化转型中平衡效率与成本,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提升品牌影响力,将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电力设备行业的技术革新聚焦于智能化、高效化与低碳化。智能电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实现实时监控与故障预警,提升电网稳定性;数字化孪生技术优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降低运维成本。在绿色技术领域,光伏逆变器效率突破25%,海上风电单机容量迈入15MW时代,氢能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试点。特高压输电技术领跑全球,±11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实现跨国电力输送,明显降低能源损耗。
发电设备:新能源设备主导增长,2023年风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28.5%,光伏组件出口量占全球70%以上。传统火电设备需求下滑,但灵活性改造技术为存量市场注入活力。
输变电设备:特高压输电带动变压器、GIS(气体绝缘开关)需求,2024年变压器产量预计超21亿千伏安。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推动换流阀、高压电缆市场扩容。
配电设备:智能电表覆盖率超90%,低压断路器、无功补偿设备向模块化、小型化升级。
储能设备:锂电储能成本下降至0.8元/Wh,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进入示范阶段,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
“双碳”目标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新能源发电补贴、绿电交易机制刺激风光设备需求;《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加速储能设备商业化。国际市场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网升级需求旺盛,2023年中国变压器出口额同比增长26.3%,东南亚、中东成为核心增量市场。
行业呈现“头部集中、中小分化”态势。国电南瑞、特变电工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过垂直整合占据技术高地;中小企业聚焦细致划分领域,如微电网控制器、分布式能源设备。产业链上游硅料、铜铝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倒逼企业加强供应链管理,下游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推动设备商向服务化转型。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5-2030年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剖析及发展前途预测研究报告》分析:
新能源设备市场维持15%以上增速,特高压工程带动输变电设备需求量开始上涨10%-12%。智能电表、储能系统渗透率持续提升,氢能设备进入规模化试点。行业营收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出口占比提升至25%。
数字化转型深化,AI驱动的预测性维护技术普及,虚拟电厂商业模式成熟。海上风电、光热发电设备成本下降30%,钠离子电池储能实现商业化。国际市场方面,中国标准特高压技术输出至南美、非洲,本土企业海外营收占比超35%。
零碳电力设备占比超50%,核聚变发电设备进入实验阶段。能源互联网形成跨洲际互联,电力设备与ICT(信息通信技术)深层次地融合,行业进入“设备+数据+服务”生态竞争阶段。
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赋能、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容的多重驱动下,正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从传统火电到新能源,从特高压到智能电网,行业不仅支撑了国内能源结构转型,更在全球竞争中彰显“中国制造”的硬实力。未来,行业需突破三大核心任务:一是攻克高端芯片、超导材料等“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性;二是优化产能结构,通过数字化改造淘汰低效产能;三是深化国际合作,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构建全球能源设备生态圈。
在“双碳”目标与全球能源革命的交汇点上,中国电力设备行业既面临技术迭代、市场之间的竞争的严峻挑战,也迎来绿色经济、数字化的经济的空前机遇。唯有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协同,方能引领全球能源变革浪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
想要知道更多电力设备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电力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剖析及发展前途预测研究报告》。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